来源:解放军报微信·中国军号天源国际
新中国成立之后,我国拍摄了许多极具代表性的青年题材电影,这些影片不仅展现了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的精神风貌,而且深入刻画了各类青年群体的工作、生活与奋斗。无论是工人、农民、解放军战士、知识分子,还是青年学生,都在银幕上展示了自己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,给更多的青年带来了启发与动力。今天,我们一同回顾这些经典的青春励志影片。
1958年,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表现当时年轻人精神风貌的电影——《我们村里的年轻人》。这部电影一经上映,就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,获得了高度好评。影片的主要演员大多是年轻人,电影上映后,这些演员迅速成为了年轻人心中的榜样,因此它也被视为五六十年代的青春偶像励志片。
影片以复员军人高占武回乡后,着力改变家乡缺水问题为主线,辅以村干部的意见分歧和大多数年轻人热情支持的故事情节,生动展示了青年人勇敢应对挑战、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与斗志。电影中,年轻人组织志愿队,进驻龙王庙,劈山开渠,引水灌溉等场景,真实刻画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辛勤劳动、积极学习、纯真友谊与青涩爱情的成长过程。
展开剩余81%这部影片是反映新中国农村生活的代表作之一,展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烈场景,传递了年轻人朝气蓬勃、积极向上的思想与观念。影片内容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,气氛轻松愉快,导演通过山西作家马烽作品的特有风格,将其朴实、幽默、热情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,使这部影片具有了独特的趣味性和轻喜剧色彩。影片不仅让农村观众产生共鸣,城市观众同样喜爱,而无论年长的观众还是年轻的观众,都对影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影片在音乐上也有所创新,采用了民间乐曲和地方特色旋律,辅以山西方言和风俗,完美地烘托了整个影片的气氛。
影片背景与创作历程
《我们村里的年轻人》由著名作家马烽编剧,他在1958年曾挂职汾阳县委副书记。马烽曾笑称自己只是“客串”书记,但却深深融入了当地的日常工作中。当时,汾阳县根据毛主席的指示,开始了引水上山的水利工程建设。马烽在两年的挂职期间,常常骑着自行车,背着铺盖卷与民工一起住在破庙、草铺里,亲自参与勘察规划、劈山引水,身上的胳膊和脸庞被晒得黝黑,几乎完全融入了农民的生活。在深入调研后,马烽决定以水利建设为主题,创作一部中篇小说,但老战友孙谦建议他将其改编成电影剧本,并命名为《我们村里的年轻人》。
马烽以汾阳的峪道河水利工程为蓝本,创作了《我们村里的年轻人》电影剧本,剧中的主要角色如退伍军人吴士雄、团支部书记高占武以及青年木匠宋连生等,都是他熟悉的人物原型。这部作品几乎成了那个时期中国文坛的代表之作。
影片导演苏里,后来执导了著名的《刘三姐》。为了追求真实的效果,苏里特别选择汾阳作为外景地。在电影开拍前,导演与主要演员们深入汾阳的水利工地和村庄,亲身体验当地生活。为了让演员更好地融入角色,苏里常常拿着剧本,在工地上为村民一段一段地朗读,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,有时还大笑不止,导演也因而修改剧本中的细节。为了让拍摄更接近生活,导演要求剧组和演员都住在一座破庙里,且一律不允许任何人穿戴花哨服饰,剧中人物的服装设计极具农民生活的气息。即便是青春偶像片,影片中的角色依然呈现出晒得黝黑、健康有力的形象,真实感和自然感强烈,给观众带来健康而真实的美感。即使至今,60年过去,影片依然能激励无数年轻人,传递着正能量。
演员阵容与角色塑造
影片男主角高占武由李亚林饰演。李亚林于1955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,分配到长春电影制片厂,在进入《我们村里的年轻人》剧组之前,他曾参演过《虎穴追踪》《如此多情》等影片。虽然李亚林身材高大英俊,但导演苏里更看重的是他身上特有的质朴气质,因此大胆地让他首次担当男主角。最终,李亚林凭借高占武这一角色的成功塑造,迅速在长影厂崭露头角,成为厂里的当家小生。
女主角孔淑贞则由上海演员金迪饰演。金迪虽然平日里打扮时尚,但为了塑造角色,导演要求她穿上朴素的红花小褂,并且在剧组的生活中,完全融入到农民的生活氛围中去,体验角色的质朴与纯情。最终,金迪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纯真、温柔的北方农村少女形象,不仅从外貌上符合角色的设定,气质上也极为贴切。
由于在影片中的精彩表现,李亚林和金迪双双入选新中国的“22大影星”。
影片的文化影响
《我们村里的年轻人》是一部生动、富有青春活力的影片,其轻松愉快的氛围和鲜明的青春主题,使得影片在1959年上映后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热烈讨论。电影中的“高占武突击队”和“孔淑贞姐妹组”成为了许多地区的榜样,许多年轻人纷纷效仿影片中的青年团体,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之中。
两年后,影片续集《我们村里的年轻人》也应运而生,继续讲述了孔淑贞和高占武等人物在家乡建设中的故事。续集依然保留了原班人马,无论是导演、演员,还是剧本,几乎都是原班人马。
经典插曲的诞生
影片中的插曲也成为了这部电影的亮点之一。三首耳熟能详的歌曲《幸福不会从天降》、《劈山引来了清泉水》以及《人说山西好风光》,至今依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。尤其是《人说山西好风光》,它通过描绘山西的自然景色与人文风情,将这片美丽的土地和淳朴的人民形象生动呈现,成为山西文化的象征。
《我们村里的年轻人》无疑是新中国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,它不仅反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蓬勃发展,也展现了当时青年人敢于创新、勇于追梦的精神面貌。至今,它仍是现代青年实现理想、追求梦想的精神榜样。
(视频3)
歌曲《人说山西好风光》
(解放军报微信·中国军号出品)天源国际
发布于:天津市博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